曾经有一个业务员问老板:“市场上有一个小厂,价格很低,很难对付,怎么办?”
老板反问道:“既然这家厂这么厉害,为什么一直是家小厂,而我们却是大厂呢?”
实际上,低价在市场上通常只是扮演着“搅局”的角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
我们经常发现,市场上销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价格最低的商品。除非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结构优势,低价不再是常规竞争手段,而是战略竞争手段。在常规的价格竞争中,低价经常被有经验的营销者视为绝望者的“救命稻草”,而且往往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价格高低不是一个纯粹的定价问题,而是营销的核心问题。营销大师科特勒说:“你不是通过价格出售产品,而是出售价格。”老师说:“推销是通过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营销是通过产品把价格卖出去。”
价格以及围绕支撑价格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构成了营销体系。低价还是高价,其实是推销与营销的区别。
我们经常看到,低价决定了营销的核心要素只能是价格,因为低价无法支撑其他营销活动。高价决定了它的营销活动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价格所产生的政策空间决定的。
高价打败低价是市场的常态,低价打败高价是个案。当然,产业集中过程中战略性的价格战是例外。营销是把价格卖出去,学会卖价格才领悟了营销的真谛。大众对于价格的“常识”,恰恰是营销专业角度的误区。
低价的无能
无论什么价格,都需要相应的营销活动证明这个价格的合理性、正当性,获得价格认同(是否值这个价钱)。但这恰恰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
很多人理解的是:高价是需要营销活动来支撑的,而低价不需要,因为低价本身就是证明。
我们经常看到,“裸价”上市基本上是失败的。所谓“裸价”,就是价格到底,除此之外,没有营销费用。“裸价”上市的产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渠道引起一定影响之外,基本上很难在消费者中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必须建立在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基础之上。这种认同源于包装、价格、消费体验(如品尝、试用)、市场推广、品牌传播等。产品上市之后,除了包装和价格的认同之外,其他认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营销支持。
价格认同有两个概念:一是价格本身,即价格高低,这种认同不产生购买行为;二是价格与价值的关联,即产品是否值这个价格,这是价格与价值的差异。
低价本身只产生第一种认同,不产生第二种认同。第二种认同是消费体验和市场推广之后所产生的认同。
价格认同不是源于价格本身,而是来源于证明其价值的营销活动。而营销活动需要营销政策支持,这政策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认为,大企业的营销政策好是因为企业资源多,这是误解。初期的政策投入,只不过是资源的预支,不是无偿使用,是要通过预留价格空间和未来的销量偿付的。
正确的价格思维是:新品上市时价格要稍微高一点,然后把利润空间预支出来,用于开展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来支撑消费者对价格的认同。
所谓的营销就是销售价格,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推论价格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做好价格与营销费用的平衡。因为越是高价,你越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来保障价格认同。
除了那些有战略性成本而产生战略性低价的特例之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现象:价格与企业的营销能力成正比。当然,我们很难推测到底这是因为价格低而丧失了营销能力,还是因为营销能力低而不敢定高价。
多数情况下,价格与营销能力两者呈互为因果关系,因为营销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价;因为价格低,所以缺乏费用支持而表现为营销能力低。
有些企业虽然价格低,但初期的营销活动做得大。在早期,这种做法可能迅速见效,有可能成功。然而现在,市场门槛已经很高,这种“短平快”的打法已经不灵了。
做市场,要求持续投入,没有长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难的。很多人在竞品短期的低价面前沉不住气,乱了方寸,被诱下水。市场的正常现象却是:低价你方唱罢他登场,而高价者岿然不动。
高价背后的活力
市场活跃度比价格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低价产品往往是沉默的,高价产品往往是活跃的。
在终端市场,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畅销的产品往往并非价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商品。
在终端市场,存在“品牌相似”现象,即进入终端陈列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得到市场认同的品牌。甚至在终端市场还存在“品牌覆盖”现象,即商业品牌(如沃尔玛)“覆盖”制造商品牌(如宝洁),也就是说,只要终端认同,消费者也会基本认同。
在终端市场,商品很丰富,品牌认同度整体很高,谁的表现活跃,谁就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生态之下,被关注是需要费用的。厂家交费,商家给你终端表现的机会。目前,终端最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促销和推广,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终端收取的各式各样的费用,实际上是厂家竞争终端表现的结果。厂家舍得花这些钱,证明终端表现是有效的。
终端活跃度除了引起消费者关注外,另外一个效果就是让消费者“占便宜”。便宜不同于“占便宜”,当消费者问“能否便宜一点”,不要误解为只要价格低一点,消费者就会购买。
其实,消费者这句话传达了两个含义:第一,认同产品和价格,有购买意图才想“还价”;第二,希望在此价格基础上“优惠”一点,优惠可以加大购买决心。消费者表达的“优惠”含义,经常被误解为“便宜”,其实,优惠是“占便宜”。
让消费者“占便宜”,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有两个定价步骤:一个是显性的定价,价格通常高一点;另一个是隐性的定价,把成交价降下来。这个过程能给予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
如果只有一个定价步骤,消费者不会有“占便宜”的感觉。在终端搞的各项促销、推广活动,抛开活动主题的掩盖,实际上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感觉。那些主题,只不过是为了“师出有名”而已。
高价的推力
新品上市,价格是认知手段。产品建立知名度后,价格才是竞争手段。
新品上市,辅以大力度的传播,获得这种待遇的新品并不多,多数新品是默默无闻地上市。新品上市,消费者缺乏消费体验,凭什么对产品做出判断呢?要知道,如果消费者无法做出判断,消费者是难以做出购买决定的。中国古话讲“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不是“一分货一分价钱”。对于没有消费体验的人来说,价格是品质的标签,而不是相反。
新品上市的价格,往往不是用于销售的,而是用于为产品定位的。高价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定位。
当然,高价不一定直接让消费者产生高品质的感觉,但低价却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低品质的印象。
对于渠道商来说,最关注的与其说是价格,不如说是价格空间,即利润。在现实销售中,我们看到对价格最敏感的其实并非消费者,而是渠道商、业务员。渠道商与其说是对价格敏感,不如说是对利润敏感。当一个渠道商要求更低价格时,他其实并不打算低价卖出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毛利。
有些操作能力比较强的渠道商拿到低价产品后,在高价出售时,可能还会自己做一些营销推广活动。营销能力差的渠道商,如果拿到低价商品后顺价销售,后期通常还会再向厂家要政策。
在渠道销售中,厂家不仅要制订出厂价,也要制订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就是毛利空间。价格太低,意味着渠道的毛利空间小;毛利空间小,意味着渠道推荐的积极性小。如果是知名商品,没有推荐或许还有人主动购买;如果是非知名商品,缺乏毛利空间就意味着丧失了被推荐的机会。
非知名商品的畅销,除了厂家的推广拉动之外,最重要就是渠道的主动推荐。如果不能成为渠道商的“首推产品”,非知名商品畅销的可能性很小。
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
营销有一个基本规律:高价上市,先难后易;低价上市,先易后难。
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很容易被低价诱惑。既然能被你的低价诱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价诱惑。所以,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忠诚度不高。相反,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很难被诱惑,可是一旦被打动,就很忠诚。所以,低价消费者很难积累,主要是忠诚度不高。高价消费者是可以积累的,可重复消费的。
而市场的成长,就在于不断积累有价值的消费者群。
在竞争超级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少数品牌具有涨价的能力,比如奢侈品。多数情况下,价格趋势是“高开低走”。有少数人期望低价打开市场,然后涨价,这是很理想的想法,多数行不通。
价格高开低走,其实符合消费心理学原理。按照消费规律,只有约5%的人是早期消费者,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只对新鲜的事物敏感。
价格本身不是定位,但价格决定了消费群,消费群决定了定位,所以价格本身也具备了定位的意义。
现在IT产品上市基本上都采用了“高开低走”策略,价格“高开”就是为了筛选消费者,让这些通常价格筛选的消费者给产品定位。
价格定位,就是形成某种象征。如果这种象征是大众追捧的,那么,在价格“低走”的过程中,就可以动员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特别是让那些价格“高开”时不具备购买力的消费者购买。
延伸:
用极致
对抗平凡
……
吃上一顿米其林要多少钱? 大概人民币60块吧!
收起你难以置信的表情,诺~前面就是。抬手看下表,10点30分,距离开门还有半个小时。
门外排队的食客早在这儿等了一上午,长长的队伍尽头是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
为了这一碗拉面,有人甘愿排上4、5个小时。如果你周末来,早上7点来取号,下午4点能吃上就该庆幸了。
对,这就是全球唯一一家米其林一星拉面店——Japanese Soba Noodles 蔦。
被店员邀请进店后里边是个L型吧台,店铺很小只有9个座位。自助点餐,入座安静的等待,大约过了5分钟,热腾腾的拉面就端了上来。
听着店里“ 悉悉索索”的吸面声,
赶紧夹上一筷子,
面韧劲十足,入口扎实!
用岩盐腌好的猪肩肉,
配合香草和烧烤专用酱油制成,
上面点缀着黑松露酱,
满满的能吃到最后一口。
半熟的温泉蛋,
用葡萄酒和叉烧汁儿浸泡的笋干,
即使是小小配角也足够味儿。
鲜浓的高汤搭配着醇香的酱油,
捧着碗喝完最后一口汤,
直呼过瘾!
吃干抹净才注意到吧台后面,甩面,勺汤和摆料的全过程清晰可见。一个忙碌专注的身影就是店长大西祐贵了,也是这家店里唯一的主厨。
10多年前的大西对于拉面这件事,那可真说不上热爱,甚至非常不喜欢。
大西高中毕业后,
在父亲经营了几十年的拉面店帮忙。
看着食客匆匆而来,饱腹而去,
没有人感激,也没有人会记住,
这只是在寻常不过的料理。
不甘于这平淡的拉面店,少年的大西决定自己出去闯一闯,他成了一名时装公司的环球买手。
在外打拼的6年,大西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也尝过很多地方的美食。他开始怀念,曾经父亲店里一碗简简单单的拉面,虽然平凡,却有着家乡的味道。
他开始想,是不是可以把世界各国的味道融入一碗拉面之中?
这一次,他想让这碗拉面,充满温度。
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大西租下了这个小小的店面,小小的店面里只有九个座位。店面小加上在偏僻巷子深处,让开业之初的小店入不敷出,别说排队了,光顾的客人寥寥可数,差点面临歇业的窘境。
生意不好,大西想,是不是面不够好吃?面对惨淡的生意他并没有放弃,一碗接着一碗,精益求精地泡在厨房琢磨做好一碗面。
每一个环节大西都严格对待,
和面、揉面、拉面都一手包办,
面粉全部亲自采购,
挑的则是日本国产荞麦制作的新鲜面粉。
面粉按照不同的比例,
以四种荞麦面粉,调配得恰到好处,
细面用4种日本国产小麦,
加蛋,内蒙古天然碱水制成,
虽然看着较扁细,却韧劲很够。
而粗面则必须在荞麦面粉加入兵库县海盐和长崎县熟成烧酒,粗面讲究嚼劲而又弹性
制作面条既繁琐又花时间,
但这样制作出来的面,
带着淡淡荞麦香气。
面条讲究还不止,最重要的还是汤底。
汤头用的酱油,都是用整颗饱满黄豆酿造的,必须在和歌山县的香柏木桶中熟成两年后才能取出,这是「蔦」独有的。
入口清香,汤头和酱油融为一体,同时随着热气又不断诱发出酱油的细致层次感 。
整只鸡、猪脚、北海道产罗臼昆布、三重县产秋刀鱼干、蛤蜊、香菇、野菜、干物等一起熬煮。只有在最严格的温度掌控下,食材的鲜味才能彻底被提炼出来。
不停地需要搅拌,往往一熬就是一整个下午。
腌制8个小时以上的猪肉,
先卤后烤充分锁住了肉汁,
搭配岩盐、胡椒、香草与焦香酱油。
切成薄片放入碗中,
一口咬下去,
叉烧不同层次的肉感在最终弥漫,
回味无穷。
就这样,
这碗面带着满满的诚意,
才送到你的面前。
总算,“酒香不怕巷子深”,大西的小店收获了的很多回头客,口口相传之间小店也开始有了一些名气。
每个来店的客人,
吃面的时候一脸幸福,
是大西每天最幸福的时刻。
嘴里塞地满满的,
食客竖起大拇指,
带着满足的表情给拉面点赞。
一碗酱油拉面只要1000日元(人民币62元),在物价奇高的东京绝对算得上是实打实的良心价格。这碗舌尖上的美味很快在日本的人气一路走高。
在2015年网络爆红的日剧《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里,资深拉面鉴赏家小泉同学也加入长长的队伍,并对这晚拉面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开业三年, 2014年Ramen Walker大奖排东京23区综合第一名;
连续2015,2016“东京拉面 of the Year(TRY, 东京ラーメンオブザイヤー)”的奖项;
Tabelog(日本版大众点评)上3.95的高分——都在告诉你,这碗面有多好吃!
2016年,蔦被米其林推荐,
被评为全球首家米其林星级拉面馆,
成为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级拉面店。
半路出家的大西,
站在一堆美食大咖队伍里,
谦逊且自信地笑着。
米其林摘星之后,大西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依旧每日在吧台后面买菜、揉面、熬汤底,尽心尽力为顾客做好每一碗面。
中午 11 点开门,不管是谁来都需要取号、排队,每周三歇业,绝不为赚钱而放弃对食物品质的追求。
不同的是,拉面的名声越传越广,
不管刮台风,还是下大雨,
都丝毫不影响大家品尝这碗面的决心。
很多外国朋友慕名而来,
以为来了直接就能吃,
根本吃不上好嘛!
一碗面,不单单是食材的拼凑,用心意熬成温暖才能递到你的面前。
在浮躁的社会里,大西只是想用一颗初心的坚持,温暖每个食客,以此交换美食带给人的幸福。
这碗简单的拉面,
用极致的心去做,
就会收获幸福的味道。
版权声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QQ:2881080329),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泰国小吃美食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