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全世界都知道几乎和巴黎划等号的浪漫标签,但当我如此真实地亲近她的时候,还是被那和煦的法兰西情怀摇曳得心神荡漾。
当Kumo提起巴黎,很可能大家会兴致平平,因为不论是埃菲尔铁塔,还是香榭丽舍大街这样举世瞩目的名胜地标,历来都不乏赞美之词,常常出差巴黎的同行甚至会觉得有些老生常谈。但是对我而言,在巴黎最美好的印象却开始于相对没那么“出名”的“孚日广场”,尽管她有着数百年历史,却始终像两颊泛着红色光泽的活泼少女。
如今去到孚日广场,除了维克多·雨果之家(Maisons de Victor Hugo )与犹太会堂静静地占据一角,周围尽是高级的画廊与艺术品专卖店,有人这样形容她,“咖啡香与音乐声彷佛将时间冻结在十九世纪,这里绝少观光客与喧嚣,但依然是最巴黎的巴黎。”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便是在孚日广场的小住体验。
从巴黎贵族府邸 到闹中取静的时尚栖息地
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是法国巴黎最古老的广场,位于玛黑区(le Marais),跨巴黎第三区和巴黎第四区。最初由亨利四世兴建于1605年到1612年,长宽为140m x 140m。
环绕广场的36栋奢华建筑,曾是王公贵族和高官们的住所,又被称为 “皇家广场(Place Royale)”。1800年,,取其省内山脉的名字)将广场改名为“孚日 ”(Place des Vosges)。
在这个造型优雅的四方广场内,每一幢房子几乎都和一个显赫的名字有关联,2号楼是著名的文学沙龙夫人苏维妮侯爵夫人出生地,莫里哀的成名剧本就是在这里被首次朗诵,由此揭开了法国喜剧的新篇;11号是一代名妓Marion Delorme的居所;21号楼住过黎胥留红衣大主教;而最有名的便是6号伟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故居。
维克多·雨果之家(Maisons de Victor Hugo )
路易十三与奥地利的安娜,西班牙的腓力四世和路易十三的妹妹伊丽莎白,1612年的集体婚礼期间曾在孚日广场举行过盛大的骑士比赛。
之后的二百年间,在孚日广场周边兴建了许多”大宅”。爱欲情仇在一个又一个的府邸中穿梭,在广场上相互交错,而这里也成为了许多贵族挑剑决斗的场地。
如今孚日广场所在的玛黑区更是新锐设计师的聚集地及购物者的天堂,巴黎人喜欢在这里购物,寻找衣饰和艺术品的真正质感,而不是品牌Logo,“时尚”成为她另一个最鲜明的标签。
Kumo特别转载了一条全面介绍玛黑区(le Marais)的游览视频,大家可以从中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孚日广场的魅力。
【视频】巴黎玛黑区(le Marais)旅游短片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隐匿于十九世纪建筑中的梦幻天地
巴黎的住宅类型也非常多元化,相比常规的住宅,如今还增加了不少由工作室或者工厂改建的loft,或者是带有开放式厨房的一居室,过去不常见的设计公寓也越来越多。我和老公在孚日广场小住的公寓,就正是这样由工作室改造而成的一居室。
来到即将入住的楼前,踏入这扇古老的木门,就看到郁郁葱葱,洒满阳光的院落。
那些斑驳的石板和墙面,仿佛记录着历史久远的故事,但却显得那样干净。
顺着年代久远的楼梯拾级而上,一推开门,充满美好回忆的家就呈现在眼前。
是的,这就是巴黎人漂亮的家。曾经看过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巴黎风格小屋》,书中这样描述了巴黎的现代家居风格:“巴黎小屋的装饰灵魂在于不拘一格,在于主人们自由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性。在这里,出自设计师之手的家具和DIY的简单家具可以共处一室,古典油画和现代艺术也可以平起平坐。巴黎女人看似天马行空的搭配,却总能带出协调又时髦的气氛,令人赞叹不已。”
而眼前的这一切,正是巴黎现代家居风格的最真实写照。
床上色彩艳丽的抱枕和墙壁上充满巴黎风格的图画相互呼应
床头的台灯带有明显的DIY痕迹,书本里也不忘放上花朵书签的细节也令人感慨。
古旧的相机和“巴黎游览指南”很般配地成就了房间一隅的美丽
透过一侧的窗户,孚日广场的美景尽收眼底。
现代化的简约开放式厨房设计,随意制作一顿丰盛的早餐不是问题。
依旧延续简洁风格的浴室最大限度利用了空间,通透而明净。
精致摆放的洗浴用品,石头和鲜花的组合在现代化空间里融入自然古朴气息。
作为“艺术之都”的巴黎一直聚居着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再加上过去从殖民地国家移居至此的北非人,巴黎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可能因此,巴黎的家居风格也变得更加趋于“混搭”。在巴黎,收集单件Brocante已成为人们的爱好,大家都很享受这种“不成套”的乐趣。房间里总有些来自跳蚤市场和专卖店出售的古旧家具和有趣的小物件。
虽然不是嗜甜患者,但到巴黎还是得入乡随俗来一块马卡龙。
坐在窗边喝喝茶看看书再惬意不过
住在孚日广场的几天里,我们每天和阳光一同醒来,不紧不慢地准备一顿自制早餐,再计划一下今天是去蓬皮杜看展览,还是去法兰西布尔乔亚街购物消闲。路过有名的甜品店,停下来装模作样吃个下午茶,偶尔欣赏一下来来往往巴黎年轻人的时髦行头,也算是沾了“创意天堂”玛黑区的光。有关玛黑区的一些时尚地标,有兴趣的话今后我们一一来讲。
夜幕下亮起灯火的孚日广场
楼下的手工冰淇淋店口味很特别
傍晚,我们又伴随温暖的灯光“回家”,路过排起长龙的手工冰淇淋店,选了芒果和椰子口味的冰淇淋球,虽然有些疲惫,但一勺冰淇淋入口,心情马上又舒畅起来。
到“雨果之家”做客 就像在巴黎读一首中国诗歌
孚日广场最声名卓著的居民要推从1832年至1848年住在六号楼的维克多雨果了。既然说到是和雨果做“邻居”,当然不能舍弃近水楼台的便利,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去6号楼的雨果故居一睹大文豪风采。
广场正式施工时间为1605年,三十六座楼内仅有两座与其他的略微不同,它们是广场南北两边的中心楼宇,底基由三个圆拱组成,其中最中间的圆拱较两边的大,以方便马车进出,这就是国王阁和王后阁。
维克多·雨果之家(Maisons de Victor Hugo )位于孚日广场的东南角。雨果自1832年至1848年在此居住长达16年之久,他在此写下了《玛丽·都铎》、《悲惨世界》的一大部分,最后雨果在发表了《巴黎圣母院》1年之后才搬离此处。这座市立博物馆保留了当年雨果和夫人住在这里时的样子,展出了这位伟大作家和诗人的生平,以及雨果自己的印象派素描和肖像画。
雨果百年诞辰之际,这里被辟为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一楼常常举办一些主题展,二楼则保留了雨果的书房、中式起居室、中世纪风格的餐厅和卧室。
当年,雨果在夫人阿黛尔和4个儿女的陪伴下,在玛黑老区的孚日广场6号二楼安家,但是雨果和阿黛尔的婚姻只维持了10年,他们感情在迁入孚日广场6号不久就宣告破裂,原因是阿黛尔夫人另结新欢。
其后入住孚日广场6号的是陪伴雨果一生的情人朱丽叶,雨果的生活重又充满阳光和生机,宁静有序中,又蕴涵着内心激情的汹涌。雨果为众人皆知的不朽巨著《悲惨世界》,有一大半的腹稿是在孚日广场6号形成。
雨果故居的客厅又名“红客厅”,室内陈设精致,四周皆饰以红色。置身其中,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雨果和大仲马、巴尔扎克等一代文豪们在此把酒纵论天下事的场景:室外和风丽日,花香鸟语;室内人影绰约,豪气干云;女主人粉黛珠光,殷勤唤客。
三楼的一个展厅又名“中国沙龙”,纪念馆设计者旨在以此体现雨果和朱丽叶真挚而缠绵的感情生活。当年为答谢朱丽叶的一片真情,全身满溢着艺术细胞的雨果竭尽才思,要为情侣爱伴打造一个他心中向往已久的东方的“中国情境”。
朱丽叶的卧室、客厅和走廊,一路都是雨果亲手绘制的妙趣横生的中国人物画,风格几可直追明末清初的中国大画家陈老莲辈,卧室里挂着的是中国式的垂帘和灯笼,中国的工笔花卉和彩蝶,连椅子也是中国古代的高背座椅,墙上还挂着一百多只中国瓷盘作装饰。
感动之余,朱丽叶于1863年8月6日给雨果写信道:“这里充满你神奇的艺术思想,就像一座圣洁的殿堂,令我肃然起敬。我特别欣赏曼妙的卧室装潢,那简直就像一首真正的中国诗歌。”
广场边的雨果咖啡馆(Café Hugo),沾了大文豪的光,永远顾客盈门。
从过去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在一点点发生改变,但古老而美丽的巴黎街道却始终保持不变,法国甚至还颁布了《外观设计保护条例》来保护这些充满历史文化积淀的老房子。这也是为什么在巴黎鲜少看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美才历久弥新。
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盗用,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泰国小吃美食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