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出也,万物之出也
清明已至
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拜祭已故亲人
除了拜祭,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五闺中密友相约
带上少许青团子,出去踏青
吟雅诗和赏山水
QINGMING QINGTUAN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糰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文字可以下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亦是如此
今天,就从这些珍馐讲起
今天,对很多人来说,桂花的最大用途就是做“糖桂花”,润色甜品与糕点?
然而,在明清时代
这种香花曾经有一个非常大的用场
那就是制作物美价廉的香口用品
其中第一种最为简单,把刚开的桂花花朵摘下,去掉蒂,利用石磨碾磨两三遍,让花朵变成极其细腻的花泥,然后泡在水中,反复接搓,由此去掉花内的苦涩汁液。
接下来,用类似做月饼的木花模,模范内抹点油,填满桂花泥,形成带有各式花形轮廓、表面显现浮雕花纹的小饼。
把这些小桂花饼从模子中叩出来,用纸张加以多层的包裹,再置于低温的微火之上烘烤,烤干之后,即得到了成品。
「一秋青女劳金剪,捣尽深黄细作花」
(清 恽寿平 《丹桂》)
第二种制法,是将第一种桂花饼加以升级,将之与梅酥丸结合在一起。
是把小桂花饼进行二度加工,将它们细细地捣成干粉,再与白砂糖、梅酥丸兑合在一起,反复舂打,直到三种成分混合均匀,然后填入花模内,形成“桂花梅酥”小饼。
第三种制法的产品最为高档
加有孩儿茶作为一味原料
(所谓孩儿茶,实际上是儿茶树的树汁的凝结物,出产于印度、缅甸等地, 在元代,随着海外贸易的繁盛,这种异国产品形成了稳定的进口,于是,以孩儿茶为主要原料的香口专用品出现了,称为“孩儿香茶”、“香茶”或“香茶饼”。)
(儿茶树)
(孩儿茶)
后来,人们又想出了以桂花、茉莉花代替麝香、龙脑的办法,制出“茉莉香茶“(《梼杌闲评》),它们作为孩儿香茶中的低端产品,扩大消费群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享受香茶的行列。
在明清时代,讲究生活品质、注重自身体面的人,会在每顿饭后都含上一小块桂花饼,临睡前也要噙一小块,由此齿颊日夜洁。
今天,“甘露”一词用于美好的比喻
历史上,甘露确实存在
是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
(大自然中有一种“冻露”现象,夜间,随着温度下降,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会析出, 附着在植物叶面等表面上,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水。如果温度继续降到零度以下,这些露滴便会冻结成白色的冰珠,在现代气象学中即称之为“冻露”。)
(冻露)
树叶底、树枝间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凝成的冰珠,确乎显得神奇,如果把这些珠子摘下放到嘴中,尝起来也比较清润,古人便把此一正常的天气变化迷信为了不得的奇迹,因此想出了“甘露”这样一个美好的叫法。
(清 任伯年 《祝寿四条屏》之一 “童子采露”)
《续齐谐记》则记载了南北朝时的一个流行故事"弘农邓绍,尝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日:‘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
南北朝时有个独特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一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赠送“眼明袋”,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
许多吃过“蒋侍郎豆腐”的人都夸赞口感非常好,豆腐经米酒炖过,有股特别的甜味。
这是清代才子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的一道精馔,是作者生活时代一位高官“蒋侍郎”府中独擅的一款私房菜,因此得名“蒋侍郎豆腐”。
其制作过程不算复杂: 按一块豆腐十六片的比例,把豆腐切成方薄片,然后下入热猪油内煎,并洒少许盐。待两面都煎黄,浇下甜米酒,同时放入一百二十个大虾或三百个虾仁。慢火缓煎,让酒始终处于滚沸状态,如此煎两个小时。
然后加一小杯上好的酱油,使豆腐再次滚沸一会,又洒少许糖,再加热到滚沸,这时,撒上一百二十段半寸长的小葱,就可出锅。这道菜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带有米酒的甜味。
(蒋侍郎豆腐)
《山林清供》里还记载了一则“酒煮玉蕈”,把鲜蘑菇洗净后用清水煮,到微熟的程度,改用好米酒煮,如果同时加入鲜笋,滋味会更佳。似乎宋人很是流行用米酒蒸煮荤素食材,这本文人食谱中还提到,江西鄱江地方的士大夫招待宾朋喝酒,用米酒煮鲫鱼作为下酒菜,称为“酒煮菜”。
米酒煮鱼,对我们来说,听来似乎显得奇怪,然而,实际上,这一烹饪妙法不仅真实存在,而且一直沿袭下来。
(酒煮玉蕈)
《随园食单》中即有体现。在袁枚的这份“食单”里推介了两款鲥鱼做法,第一款便是把鲥鱼置于适量“蜜酒”中,入笼蒸熟。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款“黄鱼”的做法,最为详细,也最馋人:把黄鱼切成小块,用黄酒和豆酱腌一个小时,然亏控干,下热油煎黄两面。加入一茶杯金华豆豉,一碗甜米酒、一小杯酱油,待酒酱汁收干,鱼身变成红色,再洒些糖和姜末,就可起锅。
如果看文献记录,似乎酒煮鱼颇为遥远,但实际上,老北京有一道特色菜,在从前也是家常菜——“酥鱼”,其标准的方法正是黄酒煮鲫鱼。
(酥鱼)
唐鲁孙《北平吃饺子几样年菜》里介绍的酥鱼做法,与《随园食单》的酒煮黄鱼在程序上基本一致: 活鲫鱼收拾干净之后放入大海碗内,把酒一最好是黄酒一与酱油、米醋、白糖拌和在一起,浇入海碗,要以没过鱼身为度,这样浸泡四十分钟。
然后在滚油内将鱼煎透,换一只锅,先铺一层葱,再铺一层鱼,如此层层相间地铺好,再把泡鱼的作料汁倒入锅内,小火焖煨一小时。
在传统中国美食中并非罕见的做法。如《调鼎集》中的一款“酱烧鸭”,是把生鸭子切成块,倒入一碗黄酒,煎至酒汁收干,然后再加入半碗甜百,烧到酒汤收尽的程度。
另一款“干蒸鸭”,则是把一只肥鸭切成八块,放在容器内,不加水,而加入米酒、酱油,到甜酒把鸭块完全浸没为止,再把容器封严,置于锅内,小火蒸熟。除此之外,“千煨鸡”与干蒸鸭相近,把宰好的鸡控尽水,放在砂锅内,同样不加水,不过是以黄酒与酱油浇入砂锅,然后慢火煨制。
(酱烧鸭)
溽暑未消,最惬意的便是来一碗红豆刨冰
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人也与我们一样,享受着各色冷饮冰点。
夏日东京汴梁的街头巷尾可以买到
砂糖绿豆、漉梨浆、荔枝膏水、金橘雪泡
毫无疑问
华夏族自来便是一个追求浪漫与优雅的民族
会管一斛清洌的甜酒叫“错认水”
会用黄酒和虾仁煨出一小块豆腐
会用来自遥远异国的名香让自己兰气逾飞
还会用桂花做成口香糖,就寝前噙上一枚,唇间便有淡淡桂香飘来
清明日子里,乘一缕东风
与千百年前的古人相遇
尝一块青团,品一杯香茗
重温老祖宗的神仙日子
主编:肖颜 蒋芷禾
执行主编:孙元盛 汪怡
责编:孙元盛
编辑/排版:张曦月
创意来源:孟晖《为你讲述趣味古代生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泰国小吃美食联盟